地址:广东省清远市
手机:13966669999
电话:0898-08980898
桌子、椅子和凳子的本字

  在现代汉语中,“桌子”“椅子”容易被分析为词根“桌”“椅”与名词后缀“子”构成的派生复合词。其实,这是一种误解。

  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在《中国语历史文法》中提到:“后缀‘子’有把动词名词化,表示实行这种动作的工具的用法,这一用法始于唐代。”他还举了很多用例,如:“拂子”“托子”“注子”“合子”“绷子”“刷子”“篦子”“投子”“倚子”“兜子”“隔子”“障子”等。而且,后来还为它们准备了新的字,如:合→盒,倚→椅,兜→篼,隔→槅等。太田辰夫认为,“椅子”本来应写作“倚子”,也就是说是动词“倚”与后缀“子”构成的复合词,“椅”是“倚”的后起字。

  实际上,不仅“倚(椅)子”如此,“卓(桌)子”也有同样用法。清人陆以湘在《冷庐杂识》中有云:“卓子、倚子、兀子,皆无木字,司马温公《书仪》可证。今书作‘桌、椅、杌’,流俗之误也。”陆以湘提及的司马温公《书仪》,指的是北宋司马光的《司马氏书仪》,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礼仪的著作。

  《司马氏书仪》中,所有的“桌子”都写成“卓子”,如:“栉总首饰置卓子上”(卷二)。有时也有不带后缀“子”,而单独说成“卓”的,如:“执事者置脯醢酒于卓”(卷五)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书中并未出现“椅子”的用法,代之以“倚”,偶尔也有几处写作“椅”的情况。“桌子”和“椅子”并列出现时,该书写作“倚卓”或“椅卓”。如:“南覆以帕,置倚卓其前,置魂帛于倚上”(卷五);“设椅卓各二于室中”(卷三)。

  据考察,“桌子”“椅子”写作“卓子”“倚子”主要见于两宋、元明时期。出现“卓子”的文献主要有:北宋《司马氏书仪》、南宋《古尊宿语录》《朱子语类》、元代《朴通事》《老乞大新释》《大宋宣和遗事》、明代《喻世明言》《醒世恒言》。出现“倚子”的文献主要是两宋的禅宗语录《五灯会元》《古尊宿语录》,以及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《唐语林》《老学庵笔记》等。“卓子”“倚子”主要见诸近代汉语口语性比较强的文献中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。

  “卓子”“倚子”当为“桌子”“椅子”的本字,是后缀“子”用在动词“卓”“倚”之后,将动词名词化,表示实行这种动作的工具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理解“卓子”“倚子”的词义特征呢?或者说,“卓子”“倚子”又是如何表示“卓”“倚”这两种动作实行的工具的呢?这得从动词“卓”“倚”的词义谈起。

  《说文解字》:“卓,高也。”进而引申为“高远、遥远”,再引申为“独特,卓越”,这是“卓”作为形容词的用法。“卓”作为名词指“白额的马”,又有作为姓氏的用法,如卓文君。“卓”形容词、名词的词义与“卓子”的词义特征无关。作为动词,“卓”有“建立,竖立,直立”之义,如:“僧于言下大悟。遂云。某甲自今已后。向无人烟处卓个草庵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)。这里的“卓个草庵”就是“竖立个草庵”。当动词“卓”加上后缀“子”之后,表示的是实行动作“建立,竖立,直立”的工具,那就是“卓(桌)子”。或者说,“卓(桌)子”的词义特征实际上是“竖立、直立的工具”。

  再来看“倚子”,《说文解字》:“倚,依也”,“倚”作为动词主要有“倚靠”之义。动词“倚”加上后缀“子”表示实行动作“倚靠”的工具,那就是“倚子”。

  现代汉语中,“动词+子”构成的工具类名词还有很多,大多数这样的用法容易区分,只需要认清词根的动词属性即可。比如:“刷子”指的是用来粉刷的工具,而“刷”一定是一个动词。不容易区分的是像“桌子”“椅子”一类的词,这类工具名词构词理据属于“动词+子”,但是字形上“桌”“椅”是后起字,如不了解这一点,就会把它们分析成和“刀子”“房子”一类“名词+子”结构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与“桌子”“椅子”同属于家具的“凳子”似乎也属于“动词+子”类工具名词,“凳子”当作“登子”。现代汉语中,用来表示“供坐的无背家具”的“凳子”,最初是“床前踏具、床凳”。宋人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有云:“床凳之凳,晋已有此器。”《汉字字源》中讲:“凳,会意字。从几,表示凳形如几;从登,凳本是床凳,以登床得名,后高度有所增加,用为坐具;凳兼表声。本义是床凳,引申为坐具。”

  虽然我们并未在文献中发现“凳子”写作“登子”的用例,但是“凳子”作为会意字,从“登”表示动作,从“几”表示动作实行的工具,这已非常明了地告诉我们它的成词理据了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网站地图 地址:广东省清远市     手机:13966669999    
Copyright © login_杏鑫平台_杏鑫共创美好未来 版权所有   
ICP备案编号: